徽派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重要流派,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的中国人,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征是坐北朝南,重视内部采光的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墙为中心,以雕刻梁画栋和装饰屋顶、屋檐长。
徽派民居不是指所有的安徽民居,主要分布在古徽州(黄山市、绩溪县、婺源县)和泛徽(如浙江淳安、江西浮梁),徽州周边皖南部分地区如宣州也受到影响,但江淮、皖北地区不同,今天江淮皖北地区多模仿这种建筑风格。
古徽州建筑在成型过程中,受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表现出较为鲜明的地域特色,在造型、功能、装饰、结合等方面独树一帜。
从明中期开始,随着徽州缙绅和商业集团势力的崛起,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也同时跨越徽州本土,在江南江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如扬州、金陵、浙江杭州、金华、江西景德镇等地,都是徽式建筑相对密集的城市。“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古建流派,其工艺特点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堂、牌坊、园林等建筑实物中,作为设计与实施者,江南民间的“徽州帮”工匠集团对这流派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徽派建筑”风格鲜明的是传统民居,它集中体现了徽州的山地特色、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派民居的主体设计理念。
徽州文化主要以儒家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念。礼教文化重视中庸、秩序、三纲五常、等级尊卑的观念,体现在民居布局、室内家具布局、家庭活动区域划分等方面。例如,在空间布局中,以大厅为中心,两侧对称配置房间。平面布局对称,井然有序,其中主要空间串联在纵向主轴线上,次要空间并联,正厅一般设置在中间一进或后一进,体现其位置的重要性。
徽派民居中阴阳五行的风水理念。
徽派民居在村落选址上讲究形胜,其主要针对的是自然地理条件,多依山傍水,背山面水,负阴抱阳,随坡就势,因地制宜等,都是基于对自然环境形态的认识。在风水理论中,凡阳宅须地基方正,间架整齐,入眼好看为吉。比如太高,太宽,太卑小,或者东扯西拉,东盈西缩,定损人财,徽州民居建筑平面的方正整齐就与此有关。外墙底部开窗较少,主要是因为防盗的需要,同时也迎合了徽商暗屋生财的心理。在室内设计上,讲究厢房不高于正堂,以不长,相称则吉。大厅两厢排列整齐,无高低缺陷,自然而富贵,既满足了大厅的采光需求,又体现了大厅内部不同地区的高低、尊卑、内外等细微的等级差异。此外,徽州民居中的砖雕、木雕、石雕等图案也象征着人们的意义。
井井作为徽州民居建筑的特色之一,有一定的风水寓意。井井把屋顶上的雨水汇集在一起,顺势而下,流入石水池。天井,是徽州人的观念,是一宅之要,财运之关,这正好满足了徽商四水归堂,财源滚滚的聚财心理。因为凡宅天井不可积水,不可患疫病,而水为气之母,反则聚而不散水,属财,曲则留而不去。所以徽人对排水道路也很讲究,宜隐藏,不宜暴露;宜屈曲而出,不宜直接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