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脑海自动勾勒出“小桥流水成诗画,明月清风入和弦”的绝美画面,还是醉心于书画戏剧的艺术魅力,抑或是好奇那些著名徽商、名人大家的传奇故事?
底蕴厚重的徽州,输出了著名徽商,培养了政坛巨要;锤炼了文房四宝,又建造了墨瓦白墙……徽山徽水,古镇市井,文房四宝与千古声色无不诉说着徽州博大精深的徽文化和历史的辉煌。
中国的美,尤以古建筑为最。雕梁画栋、恢弘大气的皇宫,曲折幽深、素净淡雅的园林,青砖灰瓦、雕刻精美的民宅……多不胜数,而在这些中国古建筑中最重要的流派,便是徽州建筑。
徽派建筑是中华大地上的一抹亮色,她与安徽的山水田园巧妙地融合,演绎着中国古典神韵之美,是安徽文化独特之魂,足以傲世。
徽州古村的每一座古庭院,都是一座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粉墙黛瓦和高高的马头墙、残缺的砖雕、锈迹斑斑的门框,还有那泛着悠悠青光的石板路,诉说着一段段陈年往事。“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依山傍水的徽州村落,是中国画里的乡村给无数人留下的难以抹去的记忆。即便不懂建筑的人,也会被鳞次栉比的徽派建筑所折服。
“古建三绝”——祠堂、牌坊、民宅
走进徽派建筑的世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被称作“古建三绝”的祠堂、牌坊、民宅。徽式建筑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都由此体现。
「祠堂」 如果你前往徽州,会发现在徽州的各个村落之中,耸然高出民居、最雄伟宏丽的建筑,当推祠堂。祠堂是全宗族或宗族的某一部分成员共同拥有的建筑,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同时,它又是敬奉祖先牌位的地方,是祖先魂魄的归依之所,具有宗教性和神圣性。
与一般的民居相比较,宗祠建造的高大气派,它既要符合宗族全体成员进行祭祖仪式的需要,又要使人在它面前产生肃穆和敬畏的感觉。
徽州古祠堂大多为三进砖木式建筑结构,是徽州古建筑工艺和文化的代表。祠堂一般分宗祠、支祠、家祠三种,其中宗祠规模较大。作为当时重要的公共建筑,宗祠多置于村落的出入要冲或者中心地带,傍山或置于有坡度的地方,建筑依地形渐次高起,与生活空间间隔有一定的合适距离。
「牌坊」 徽州牌坊是一种独特的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一般用木、石、砖等材料建成,徽州现存的牌坊在材质上多为石牌坊,造型基本上保留了徽州木结构建筑的特点,它们大致可分为门楼式(牌楼)、冲天柱式(牌坊)以及两者混合式,明代还出现了罕见的立体式石牌坊,为石坊造型上的一大突破。
以歙县牌坊最蔚为壮观,国内罕见,堪称“一绝”,歙县素有“牌坊之乡”的美誉。82座牌坊,浓缩为一部丰赡厚实的“石头记”,构筑成气势恢宏的牌坊博物馆,让你通过无言的“石头”,听到徽州悠远历史留下的足音。
「古民宅」 徽州民宅讲究枕山、环水、面屏、朝阳,建筑群体布局时多重视周围环境,参考山形地脉,水域植被,力求人工建筑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居住环境静谧优美,人与自然的天然和谐。
同时为了保持宗族凝聚力,抵御外寇入侵,徽州人聚族而居。以平衡、匀称、协调为主调,整座建筑群的空间序列布置得错落有致、规整严谨。各个单建筑连接得天衣无缝,构成了一个既对称又统一的整体。
青瓦白墙恋徽州,徽州古民居以黑、白、灰的层次变化,组成统一的建筑色调,显得清新素雅,给人以强烈而独特的审美效果。
徽派建筑的灵魂——马头墙
“小桥流水桃源家,粉墙黛瓦马头墙”。这是对徽派建筑最为形象生动的描述。可见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标志,它类似马头的抽象外形设计给人无限遐想。
马头墙,又名封火墙、防火墙,是指高出两边山墙墙面的墙垣,也就是山墙的墙顶部分,因形状酷似马头,故称“马头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雅素。
徽州地处东南山区,多风多雨易潮湿,暴风重者吹毁房屋,轻者吹翻屋瓦,因此,盖砖墙瓦顶较为实用;徽州多山多树,建筑材料大量利用砖木结构,在屋顶边的处理上往往较难,若直接用瓦收边,风极易吹掉瓦片,漏渗水问题也难以解决。故而马头墙具有一定程度上对建筑的保护实用功能。
马头墙以层楼叠院,楼台亭榭等元素交相呼应,各尽所能,为人们描绘着一副美不胜收的写意风景画,被视为徽派建筑造型中的经典。
那一飞冲天的飞檐翘脚是主人家的鸿鹄之志。徽派建筑,不仅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也是一种美好的愿景。
有堂皆井 四水归堂
“有堂皆井”也是徽派建筑中的一大特色。天井是汉族对宅院中房与房之间,或者是房与围墙之间所围成的露天空地的称谓。天井两边为厢房包围,一般面积都比较小,光线也被高屋围堵因此显得较暗,况且状如深井,因此而得名。
在中国传统哲学理论中,天井和“财禄”相关。经商之道,讲究以聚财为本,造就天井,使天降的雨露与财气聚拢。四水归堂,四方之财如同天上之水,源源不断地流入自己的家中,聚水、聚财、聚福气,可谓“四季财源滚滚、四面八方来运。
天井还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地方,凝聚着百姓人家的几分忧愁、几分沉重和几分欢乐。少年时期的毛泽东受先生惩罚后,对着这幽幽深井便作出《吟天井》:“天井四四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小小少年的牢骚之情,藉着天井抒发得一干二净。
无宅不雕花
徽州古建素有“无宅不雕花”的美誉,凡有建筑处,都可看到匠师的三雕艺术。徽州三雕,是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木雕、石雕三种的简称。风格不同又一脉相承。能工巧匠施尽其技,每一处花纹,每一笔雕刻,结构严谨,雕镂精湛。
砖雕广泛用于的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屋瓴等处,使建筑物显得典雅、庄重。徽派建筑有个说法:“千两银子七百门”。如果用一千两银子建房,花在门面上就要七百两,无论贫穷与富贵,门面都有精美砖刻,可见徽人对门面的重视程度。
木雕是主要用于旧时建筑物和家庭用具上的装饰。宅院内的屏风、窗楹、栏柱,日常使用的床、桌、椅、案和文房用具上均可一睹木雕的风采。
徽州木雕的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兽、虫鱼,以及各种吉祥图案等。与砖雕和石雕相比,木雕显得更精致,房子内每一个角落都能让人叹为观止。
石雕质地坚硬,防雨防潮,主要运用于建筑外部空间及建筑承重部分。雕刻丰富的石牌坊,风采动人的石狮子,玲珑剔透的石漏窗……无不展现了徽州石雕技艺的精湛。徽州石雕题材受雕刻材料本身限制,不及木雕与砖雕复杂,主要是动植物形象、博古纹样和书法。
建筑与山势融合在一起,远远看去,波峦起伏的建筑。与湛蓝的天空连成了一片,一幅美丽的水墨画跃入眼前,烟雨江南的宁静美好,在这起伏的山势间,颇有些宁静深远的味道。
如今,徽派建筑主要分布在古徽州地区(今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绩溪县、江西省婺源县)以及泛徽州地区(浙江淳安、江西浮梁)。黟县境内至今还保存着3500多幢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其中西递村、宏村有古民居361幢。
西递村面积近13公顷,现有从14世纪到19世纪的祠堂三幢、牌楼一座、古民居224幢。完好地保存着典型的明清古村落风格,被誉为“古民居建筑博物馆”。
宏村古民居群则是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现存完好的明清民居440多幢,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为世所罕见。